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010-57749248在线留言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博士招生简章|博士资讯|招生信息|在职考博经验|常见问题|论文指导|说明会报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博士资讯>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杰出的博士

进入留言板

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杰出的博士

2015-08-17 08:57  |  点击次数(次)  来源: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http://www.zzbs.org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记者王文)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学术论坛群星璀璨,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如郭沫若、林语堂、茅盾、梁实秋、齐白石、徐悲鸿、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胡适、马寅初、吴健雄、吴大猷、梁思成、蔡元培等。此后的近百年间,我国教育水平日渐提高,但是星光确日渐黯淡,能够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学术大师反而凤毛麟角。“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晚年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有报道称,2009年,全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学生评测机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万名中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名列榜首。那么拥有“一流”学生生源的中国高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孩子的成长轨迹,现在中国学生是小学累、高中拼、大学玩。很多大城市的家长感叹现在“教育从娃娃抓起”,竞争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从小就参加没完没了的兴趣班,从钢琴、跳舞、英语、计算机、美术等,以至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戴眼镜。到了大学,大学生们反而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只要及格就行。按照教育学经典理论,30岁左右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继续深造博士,然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到了 30岁左右,就可以承担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而看看现在的大学校园里,网络聊天,上网吧打游戏、谈恋爱成了天经地义,学习和探讨学术反而成了件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试问,这样的大学校园,如何培养出大师?

自1983年我国开始有博士培养计划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硕士、博士的培养上,追求的是入门难,出门易,中国的高学历人才培养靠的是时间,不管有没有创新精神,只要年头到了,只要能够在规定的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就能够毕业,中国大学博士、硕士是批量生产,一个导师同时带四五十个博士,更有甚者,不少博士三四年没有与导师见过几次面就毕业了。我国现在的这种填鸭式应试教育造成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很多学生学习十多年英语,连基本的交流都不能进行。其实,小孩子的思维习惯、处世方法的培养远比知识的简单重复训练重要,像加减法,小孩子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算了,不用教,真正需要教导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如论语、弟子规等,我国古典的“琴棋书画”对于孩子的品德修养也很重要,如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大局观、学会舍与得。现在很多家长将传统的东西都丢掉了,一味去追求时髦,强迫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油画等,殊不知是舍本趋末、事倍功半”。相反,美国学生是小学玩、高中学、大学拼,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学习动力完全来自内心,这与中国学生痛苦地学习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所以美国能够出产那么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同样,在美国博士生的培养是入门易、出门难,没有原创性的成果出来,即使在学校寒窗苦读十年,也绝不可能从美国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认为,牛津、剑桥的大学精神就是“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永不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更好”。

钱老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庆幸的是,我国政府高层已意识到了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弊端,对于高校硕士博士扩招果断踩刹车。我们希望,通过论文打假、严堵放水官员读博士等手段,逐步提高我国博士的水平,以告慰钱老。